2019年10月16日下午5:00-6:30(当地时间),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银泉教授应邀在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School of Anthropology & Museum Ethnography)举办了题为Michel Boym’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exts in the 17th century(卜弥格17世纪中医典籍翻译)的专题讲座。在此之前,王银泉教授于15日拜访了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所长、国际著名科技史专家梅建军教授,并与李约瑟所的同仁进行了学术交流。
王银泉教授此次应牛津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伊丽莎白•许(Elisabeth Hsu)教授的邀请,为其负责的牛津大学人类学东方医学研究小组(Anthropology research group, Oxford, on Eastern medicines)本学期的1、3、5、7周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完成了开篇之作。他以翔实的史料信息和全新的研究视角,严谨考证了1644年抵达中国的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Michel Boym)在中国生活工作期间,通过中医翻译传播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医文化西传的拓荒者。王银泉以史上访问剑桥的第一个中国人沈福宗(1687年抵达剑桥大学)作为引子导入讲座主题,徐徐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外文化科技交流史画卷,以宏大叙事凝聚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此次讲座视角的跨学科特色与优势。
牛津大学讲座现场一
王银泉此次的讲座尤其通过大量史实的考证和第三方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并澄清了1671年、1682年和1686年于欧洲出版的三本中医学译著《中医的秘密》、《中医指南》和《医学的钥匙》确为卜弥格完成的中医翻译成果。在此之后,卜弥格的中医译介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促成英国医生约翰•费洛耶于1707年在伦敦出版《医生的诊脉表》;影响到了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而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人都有直接的影响。此外,法国人雷慕沙依据卜弥格的中医译介,于1813年完成了博士论文《舌症状研究:即关于从舌头看出的病症,尤其是中国人的相关理论》,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814年12月11日,法兰西学院设立“鞑靼、满、汉语言教授”讲席,正式开设汉学课程,标志着西方汉学进入了专业汉学时期,国际学术界都把这一天视为专业汉学的起点。
牛津大学讲座现场二
讲座持续一个半小时,结束时候赢得了持久的掌声。Elisabeth Hsu教授用“震撼”二字来形容报告内容之精彩、信息量之巨大和学术研究视角之新颖,称这个国际一流水准的讲座一炮打响,为他们本学期的系列讲座开了个好头。参加此次讲座的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相关方向的师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但开启了他们的研究视野,更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很多路径可能,因为此次讲座不单纯是中医翻译西传史的研究,更是置身于中外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汉学研究的学术背景之中,突出了中西文化科技交流史,可谓是多元立体的研究视角,更是通过生动例子讲历史,讲故事,因而讲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15日,王银泉教授在牛津大学访学的郭爱民教授和蒋辰雪博士陪同下,前往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拜访了该所所长、国际知名科技史专家梅建军教授,受到了李约瑟所全体师生的热情接待。在梅建军教授的精心安排下,三位学者与李约瑟研究所的同仁分享了各自最近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学术交流。短暂的访问,在信息量巨大和收获满满之中结束,为未来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合作研究打下了基础。
剑桥大学学术交流一
在此之前,10月14日下午,王银泉冒雨专程拜见了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国际著名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专家Rana Mitter教授,介绍了8月底在丹麦举行的辛德贝格雕像揭幕和展览活动,就二战中国战场的国际化学术研究以及如何在国际社会加强宣传南京大屠杀期间挺身而出救援中国人的西方人士及其义举,交换了意见。
王银泉此次在牛津大学的学术讲座和剑桥大学的学术交流,意义非凡,因为这不仅是世界顶尖高校罕见地邀请我国学者去开设专题讲座,也不仅是我国学者一次简单的走出国门进行学术交流,能够被世界顶尖高校邀请去宣讲中国学术研究,而且还是世界顶尖名校关注的学术话题,其影响力远胜于出国参会发言,后者是人家的议题设置人家的规则人家的舞台,我们必须遵照他们的规矩,就是过客而已,影响非常有限甚至很难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国际话语权不是靠宣传所能获得,而是需要提升话语生产能力和塑造能力,加强有效传播和良性互动。习近平针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候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而王银泉此次在牛津大学的学术讲座和剑桥大学的学术交流,通过主导话语生产能力和塑造能力,实现了有效传播和良性互动,完美诠释了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如何扩大国际影响,通过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达到国际一流水准,逐步主导学术话语权。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此,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坚持文化自信,同时打破西方中心论,而不是一味屈从于西方话语霸权,甚至以目的语国家文化为参照进行“文化变异”,唯洋是尊,唯洋必尊,袭用西方话语,按西方话语标准来进行诠释、裁剪或取舍,甘心做西方文化的奴役,在西方话语霸权面前奴颜婢膝。构建学术国际话语权,必须在坚持学术中国化的前提下,打造高水平学术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离不开植根中国的研究、面向中国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而言,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剑桥大学学术交流二
王银泉近年来在相关研究领域潜心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除了承担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发表几十篇CSSCI核心刊物论文,还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社科科学报》、《学习时报》等重要报纸和内参发表文章8篇。此次应邀赴牛津大学讲座和剑桥大学学术交流,是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翻译活动与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的最新成果。这些学术成就很好地提升了南农相关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为南农争取了良好的学术声誉。作为其牛津大学讲座的研究基础的文章《卜弥格:中医西传的拓荒者》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19日,今年入选由中宣部打造的全国党员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即是最新佐证。
外国语学院
2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