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最新动态
南屠史实不容置喙,译文审校功不可没 --- 记王银泉教授为南京大屠杀史实赴法展览文字的译文审定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6/12/15

12月13日,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国行公祭,祀我国殇。这是中国第三次以国之名义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2014年2月27日,中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公祭日来临之前,《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于2016年10月22日至12月15日在法国冈城(卡昂)和平纪念馆举行。我校外国语学院王银泉教授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委托,审定了该展览文本的英文稿,确保了展览的成功举办。为此,在公祭日来临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致函我校,感谢王银泉教授为纪念馆在法国举行的史实展提供的翻译服务。

今年暑假,王银泉接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关于校对该馆赴法国展览文字译文校对的任务。展览文字共分为四个部分,讲述了侵华日军对人类正义与文明的残暴践踏的暴行,分别是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欧美人士救援难民,西方媒体早期报道和中外人士共筑和平。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欧美人士和大屠杀幸存者对日军对南京的轰炸、进攻以及攻占南京之后实施的屠杀、强奸、抢劫、纵火等暴行的叙述。第二部分详细记载了由欧美人士建立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南京安全区开展的难民救援行动以及对日军暴行的抗议,这些西方人士包括约翰·拉贝,约翰·马吉,明妮·魏特琳,乔治·费奇,瑟尔·贝茨,罗伯特·威尔逊,刘易斯·斯迈思,詹姆士·麦卡伦,伯恩哈尔·辛德贝格以及卡尔·京特等。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这些西方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了南京,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免遭屠戮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为这黑暗的一页增添了些许人性的光芒。他们以影像、日记、书信和照片等形式记录下的日军在攻占南京城之后六个星期内实施的累累暴行成为了揭露日本法西斯暴行的铁证。第三部分讲述了一些西方记者在南京大屠杀暴行发生之后在第一时间在欧美媒体上刊登的揭露大屠杀真相的实时报道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田伯烈(Harold John Timperley,1898—1954)编撰的《日军在华暴行》,揭露日军烧杀淫掠下的南京 “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活地狱”,“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毫无疑义的是现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第四部分讲述了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案、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欧美人士为南京大屠杀案审判作证、欧美亲历者后裔传播历史真相以及包括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纪实作品在内的欧美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讲述等。

为了完成展览文字译文的审校,王银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大量史料,尤其是通过网络查阅了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收藏的参与南京大屠杀救援行动的西方人士捐赠而设立的南京大屠杀项目(Nanking Massacre Project)的原始档案,根据原文信息,查找到了原始文献中的每一个相关文字,确保记述准确,译文地道。同时他还通过查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英语国家的相关网站的平行文本,确保每一个关键词语所指的史料真实,说法可靠,回译准确,力求用大量当事人的原始材料和文献档案来还原历史、揭示真相,确保展览文字客观叙述,真实可信,凸显其视角客观性和历史真实性。所有这些原始文献查询都费时费力,只能根据原文可能对应的译文,一一打开可能对应的PDF文档,加上有些文献很难打开,网速也时不时不给力,有时候为了查找到一个文献的出处和几个关键词,就要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找到了对应文字,还要逐个单词输入,所以经常就是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忘了吃饭睡觉时间。满怀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凭借其丰富的翻译经验和翻译能力以及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王银泉教授最后在规定的交稿时间之前圆满地完成了译文审校任务,确保了赴法国展览的成功举办,寄托了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增进了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了解,控诉了日本法西斯惨绝人寰的暴行,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的南京大屠杀否定论,为促进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再现了约翰·拉贝的一句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Forgivable,but unforgetable!)史实展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权研究会、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承办。展览面积800余平方米,共展出270余幅历史照片、50余件展品和视频资料,展示了欧美人士和大屠杀幸存者见证的日军暴行。这是自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欧洲首次举办此类展览。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南京大屠杀在中国广为人知,但在西方主流社会知道的人并不多。本次展览立足史实,以欧美人士的视角为切入点,挖掘细节,讲述故事,重点通过当年身处南京的欧美教授、传教士、医生、记者、外交官等人的日记、书信、文件、照片以及影像,原文呈现第三方档案,展示欧美人士共同见证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更便于西方参观者接受。出席展览开幕式的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指出:“历史不会改变,历史不会被遗忘,历史可以昭示未来。铭记战争的残酷才能理解和平的宝贵。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永享和平。让我们为此而努力。”

版权所有:中国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综合楼三楼  025-84395755(院办)   025-84396722(学生办)   邮编:210095    地址:南京卫岗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