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外院风采 > 正文
外院风采
王银泉:翻译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业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8/09/03

王银泉:翻译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业

他是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研制课题组专家之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研究中心的顾问专家。2018年美国洛杉矶当地时间4月27日,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聘翻译审定顾问,他翻译了南京大屠杀题材记录剧(documentary drama)《南京之殇》(The Scars of Nanking)的全部台词,该剧获美国“日间艾美奖”(最佳摄影奖)。无论是从事外语教学研究、新闻翻译、公示语翻译、中医翻译和中医文化海外传播还是耶稣会士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王银泉教授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国家形象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纽带。在人类不同文明广泛交流融汇和互鉴的时代,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在我院教授王银泉看来,翻译就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业,上可以承接国家层面的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和中国国际形象等国家战略,下关乎到每一个具体的公共标识译文准确与否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研学术心系天下

在我看来,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和社会实践,形成‘反哺’效应是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王银泉表示,他在学术研究中重视紧密联系国家在外语、翻译等领域的重大政策、战略和需求。

2011年8月至今,他参与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研制2014年,他应江苏省语委的委派独立承担了由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世界语言大会双语画册《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掠影》的英文翻译和审校任务,受到了教育部表彰。2015年,他提交的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对策建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2016年,关于培养中医海外传播翻译人才的文章被我国重要内参《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刊登。近年来,王银泉的研究侧重点为翻译领域,策划成立了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专门关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海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活动及其在西方文化思想体系的影响过程。他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作为桥梁的翻译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华典籍的对外翻译也成中国文化外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外语研究和教育要主动作为,服务于国家战略。

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学科建设保持活力的健康法则和基本理念”。在王银泉教授看来,跨学科研究是外语学科实现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必须实现交叉融合才能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他认为,我国的外语教育正在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全新的审视和定位,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在满足市场经济的各种实际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软实力。

做翻译反哺社会

王银泉教授近年来在多个翻译实务领域成就斐然如新闻翻译、公示语翻译、中医文化翻译与海外传播等,他还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相关活动。尤其是近年来他所参与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系列史料的翻译、审校等工作,不仅得到了西方主流媒体的认可,让更多的西方观众认识到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国南京的这一人类浩劫,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还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对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的否定。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服务”是他做翻译的初衷所在。

2016年10月22日至12月15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卡昂)和平纪念馆举行。王银泉应邀承担了该展览文本的英文稿审定工作,查阅了大量史料和档案,为展览以真实可信的原始文献档案和地道译文来还原历史、揭示真相提供了保证,确保了展览的成功。2017年,由王银泉教授承担全部台词英译中的纪录片《南京之殇》美国版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以及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前夕,于美国当地时间2月13日在美国历史频道播出。2018年美国洛杉矶当地时间4月27日,美国电视界大奖“日间艾美奖”创意类颁奖典礼在洛杉矶帕萨迪纳大剧院举行,《南京之殇》(The Scars of Nanking)获“日间艾美奖”(Daytime Emmys)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两项提名,其中最佳摄影奖成功捧杯。

王教授说,如果因为我的翻译贡献,能够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这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时期的了解,那我感到很欣慰。同时,我觉得,在南京大屠杀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翻译与有力焉,也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存在之价值,即高校必须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

教学生思辨创新

为人、为学、为师。在王银泉看来,在自身学术研究和广泛的社会服务之外,一个好的学者还应特别重视“为师”——教好书、育好人

“当前我们的人才培养,包括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方法的限制比较多,以知识结构性的教育为主,教给学生的就是知识和答案——而且是标准答案。”王银泉教授表示,高等教育应当使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思辨等能力为目标,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习本身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应当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这种权利还给他们,让教学回归‘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本来面貌。理想的高等教育应该促使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认为,基础性、入门性、知识性的内容无疑是要靠记忆的,但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应对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为此应重视训练学生的问题推导和决策过程,而非寻求问题的标准答案。

人物简介:王银泉,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三级岗),硕士生导师,曾经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分管研究生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社科学部学术委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负责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2007年入选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17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一级学科排行榜,在语言学一级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字二级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版权所有:中国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综合楼三楼  025-84395755(院办)   025-84396722(学生办)   邮编:210095    地址:南京卫岗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