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最新动态
王银泉教授做题为“中国文化外译的世界性意义与文化自信”线上学术讲座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0/06/29

 

623日下午四点,外国语学院王银泉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做了一场题为“中国文化外译的世界性意义与文化自信”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曹新宇主持,来自全国各大高校近三百名老师和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银泉教授以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背后的故事为突破口,切入中国典籍外译的主题。王教授引经据典,向我们详细讲述明末清初时外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以及长达两个世纪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文化交流活动。

王教授接下来重点介绍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关键人物卜弥格。他通过翔实的文献资料展示了明朝末年波兰传教士卜弥格介绍、翻译和传播中医著作的曲折经过,并对这段曾经被学界忽视的事件做了详尽的解读,证明了卜弥格是把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成果系统介绍给西方的欧洲第一人。

他认为,当下“中学西传”的时代内涵是要梳理中西文化、科技交流双向互动和双向收益的源头和发展脉络,证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重新辩证地审视西方中心主义,公正地对待中外文化与文明的多元特征,坚持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此外,为了助力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王教授还提出了中国文化外译的两个翻译原则:一是采取“以我为主、彰显主权”的翻译策略。外译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又要与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对接。需扩大以异化翻译法为主导的翻译方法来表达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二是中外合作翻译要适度。在巨大的文化差异面前,中国文化术语和典籍翻译更应追求传播的有效性和接受效果,外译时虽然外国译者的加入不可或缺,但从长远来看,应以本土译者为翻译的主力军。

王银泉教授的讲座信息丰富,视角新颖,观点深刻,语言幽默风趣,对于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以及中外文化的互融互鉴具有重要启示。在之后的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典籍外译、学术研究方向等方面的问题踊跃提问发言,王教授一一细致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王银泉,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问学者,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点负责人,校级科研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主要兼职包括江苏省文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研制专家,世界翻译教育联盟语言景观翻译与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委会副会长,文化部中国文化译研网中医外译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翻译协会对外传播话语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翻译协会对外传播话语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译协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会委员,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学会创始理事,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外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结项鉴定专家,国家语委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等。201910月应邀在牛津大学人类学院举办专题讲座,在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2017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 在语言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66。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个,发表各类论文130多篇。多篇论文被“学习强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核心内容转载。翻译审定南京大屠杀史实国外展览和史实陈列系列项目10多个,完成台词翻译的中美合拍剧情片《南京之殇》于2018年荣获美国电视届最高奖“艾美奖”。20198月,应南京市政府邀请担任赴丹麦辛德贝格雕像揭幕和展览特邀英语媒体顾问。

 

版权所有:中国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综合楼三楼  025-84395755(院办)   025-84396722(学生办)   邮编:210095    地址:南京卫岗1号